疟疾由疟原虫引起,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当受感染的蚊子吸血时,疟原虫的子孢子随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血液,子孢子在肝脏内增殖发育成熟后又侵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崩解,从而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为引发周期性高热、寒战、贫血等,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疟疾的传播具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热带、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东南亚)是高发区,雨季蚊虫繁殖旺盛时感染风险激增。
1、防蚊叮咬:切断传播链的第一步
物理屏障:使用经长效杀虫剂处理(LLINs)的蚊帐,可降低50%以上的感染风险;安装纱窗纱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避免皮肤暴露。
化学防护:外出时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或柠檬桉油成分的驱蚊剂,喷洒氯菊酯类杀虫剂于衣物和房间角落。
时间管理:按蚊多在黄昏至黎明活动,减少此时段的户外停留。
2、环境治理:消灭蚊虫孳生地
蚊子幼虫依赖静水繁殖,定期清理家中的花盆、轮胎、水桶等积水容器,社区可通过填平洼地、疏通沟渠、引入食蚊鱼类等方式减少蚊虫滋生。
3、药物预防:高风险人群的“保护伞”
前往疟疾流行区的旅行者、孕妇等高风险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预防性抗疟药(如多西环素、马拉隆)。需注意:药物需在出发前1-2周开始服用,归国后持续使用4周。
若在疟疾流行区或返回后1个月内出现反复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务必立即就医并告知旅行史。确诊后需按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联合疗法(ACTs)是WHO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
需注意:疟疾确诊前勿自行服用退烧药!民间流传的“偏方”可能延误治疗。
预防疟疾不仅是医疗课题,更需全社会参与,掌握疟疾预防知识,为终结疟疾贡献力量。
科学防护,生命无“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