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校同学及新生:蚊媒传染病防控攻略请查收

时间:2025-09-19浏览:21设置


一、传播途径

每年9~10月是蚊媒传染病的高峰期,日前正值新学期开学季,校园人员流动与户外活动增多,为守护全体师生健康,特整理了这份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预防指南,快一起学习吧!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人时,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人→蚊→人”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病毒血症水平高,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的风险高,但该病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际传播,也不会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病毒还可通过输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极少数情况下,孕妇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盘导致宫内胎儿感染。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导致新生儿感染。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在我国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这两种伊蚊在广东均有分布。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人发病。尽管登革热本身通常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重症登革热患者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因此,预防非常重要!

二、健康监测

全体同学请自觉开展健康状况跟踪监测,重点观察有无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特别是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的同学),如有及时就医并告知辅导员,同时开展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核酸检测。

三、主要症状

感染后常有3-7天(一般为1-12天)潜伏期,以高热、关节痛、皮疹等为主要表现:

发热:急性起病,多为中低热,部分患者会出现高热,发热持续时间一般1-7天。

关节痛:这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初期可能是1-2个关节疼痛,24-48小时内会扩散到多个关节,尤其常见于踝、指、腕、趾等小关节,疼痛会随活动加剧,还可能伴随关节僵硬,严重时会影响正常活动(出现“弯曲”姿态)。

皮疹:发病2-5天后出现,多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数天后会自行消退,部分人可能伴随轻微脱屑。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肌肉疼痛等不适。

多数患者急性期症状在1-2周内缓解并康复,但部分人持续性关节疼痛、僵硬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个别患者会留有关节功能受损后遗症。

四、预防措施

预防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防蚊灭蚊,切断病毒在“人-蚊-人”之间的循环:

01

环境清理: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

宿舍内:定期检查花盆托盘、水桶、矿泉水瓶、漱口杯等容器,及时倒掉积水;储水容器(如装水的桶、盆)务必加盖;水培植物要勤换水、清理根部腐烂叶片,避免蚊虫产卵。

公共区域:发现走廊、楼梯间、阳台角落有积水或废弃容器,可宿管及时处理;实验室涉及储水设备的,要做好密封与定期清洁。

02

个人防护:这些细节别忽视

化学驱蚊:暴露皮肤涂抹有效驱避剂(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等有效成分),按说明书使用、定期喷涂。

避免“高峰”:伊蚊白天叮咬高峰是天色微暗时(尤其是6-8时,16-19时),减少在树荫、草丛、灌木、积水等处逗留。

成蚊杀灭:若宿舍发现成蚊,可使用合规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注意通风安全),或用电蚊拍直接杀灭,避免蚊虫在室内繁殖。

请同学们提高防范意识,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可有效预防基孔肯雅热和
登革热

当有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出现时,应尽早就医并告知辅导员。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江苏师范大学校医院版权所有 ©2014-2022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政编码:221116  【怀念旧版
邮箱:3370518708@qq.com 电话:83656335 微信公众号:江苏师范大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