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两热”、流行性感冒、水痘、手足口、诺如病毒感染等疾病容易在人员密集的地方传播。为了守护大家的身体健康,以下为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要点,让我们做好防护,为健康筑牢 “安全屏障”!
预防“两热”
基孔肯雅热主要症状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以骤起发热、多关节疼痛/肿胀、皮疹为主。
预防措施
由于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疫苗和抗病毒药物,预防工作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切断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症状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有4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
起病急,突发高热,伴疲乏、厌食、恶心,头痛、眼眶痛、肌肉及骨关节痛等明显症状。皮疹症状多于病程第3~6天在头面部、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5天。
预防措施
1. 积水清理:无水则无蚊,清除积水杜绝蚊虫“产房”;保持排水沟畅通,蓄水容器加盖或投放药剂,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
2. 个人防护: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跃高峰),穿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暴露的皮肤及衣物上喷涂有效驱蚊剂。减少在树荫、草丛、竹林、积水等蚊虫孳生地附近长时间停留。
3. 环境共治:共创无蚊环境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统一灭蚊行动。
4. 健康监测:有发热情况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严防病毒扩散。
流行性感冒
主要症状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通常起病急,流感一般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部分病例可出现高热,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结膜轻度充血,也可有呕吐、腹泻等症状。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感染者打喷嚏和咳嗽等产生的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在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流感病毒也可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预防措施
1.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
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3.多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C。
4.注意通风,居家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三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5.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
6.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水痘
主要症状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水痘病毒感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预防措施
1. 疫苗最关键: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可以有效预防。
2. 远离传染源:避免与水痘患者密切接触。
3. 增强抵抗力:保证充足睡眠,加强锻炼。核心提示:水痘痊愈后,病毒可能潜伏在体内,未来可能引发带状疱疹。因此,预防水痘意义重大。
手足口病
主要症状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预防措施
1.外出回到家,第一件事一定是先洗手,尤其是成人,虽然不易感染手足口病毒,但可能是病毒携带者,回到家一定要洗完手才能接触孩子。
2.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对经常接触的毛巾、水杯、玩具等也要经常清洗、晾晒、消毒。
诺如病毒感染
主要症状
腹泻、呕吐、反胃、恶心和胃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和全身酸痛等。多数患者发病后1-3天即可康复。诺如病毒传染性强,所有人群均易感染。
预防措施
1.注意卫生,勤洗手。
2.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特别是无牌无证的街边小店。
3.要减少外出参与大型活动,杜绝传染渠道。
4.一旦不舒服,立刻就诊,减少病毒带来的伤害。
肺结核
主要症状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结核杆菌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可在干燥痰内存活6~8个月。咳嗽、咳痰持续两周以上,是肺结核的常见症状之一,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的情况。患者常有低热,多为午后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之间。
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将含有结核杆菌的飞沫排入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带菌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
预防措施
1.及时就医: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检查。
2.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方式。
3.养成良好习惯: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住口鼻。
预防措施
尽管传染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大不相同,但它们的传播方式大都是呼吸道、直接接触和消化道等。因此防控措施也基本相同,主要包括:
加强个人健康管理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如出现发热、咳嗽、腹泻和手足口部位有疱疹等症状,及时到校医院就诊,切勿带病上学,一旦发现应及时告知学校请假就医,千万不要“拖”。
提高自身免疫力
注意穿脱衣服,避免感冒,坚持做到健康饮食,合理膳食、减少“病从口入”,注意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早睡早起,保持睡眠充足,注意体育锻炼,以提高抵抗力。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讲卫生
不随地吐痰;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的清水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手部和周围环境。
保持开窗通风、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衣被经常放在阳光下暴晒。
加强个人防护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如周围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人群,建议及时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护,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积极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公卫疫苗咨询电话0516-83656336.
做到 “四早”防治
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从而避免疾病传播。秋冬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