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大学生:开学将近,步入乙肝高发期,防患于未然,从自身做起。请各位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 01 /
乙肝歧视仍然存在
▍消除歧视,只有科学认识乙肝
前不久刚在全国公映的电影《不止不休》,因其真实反映出乙肝群体在严重的社会歧视下艰难生存的情况,在肝炎病友群体和其相关人群中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在20年前的中国,一个人一旦和“乙肝”这个词绑在一起,几乎就丧失了正常生活的权利,不能正常入园、入学,不能被单位录用,不管做什么都处处遭人嫌。
2003年,《不止不休》中的实习记者原型——记者韩福东在《新闻周刊》发表了《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一文,呼唤人们摘下有色眼镜,科学认识乙肝。这篇报道助推了相关法律的更迭和社会态度的转变,为近1亿名乙肝病毒感染者改变了命运。
那么,在20年后的今天,“乙肝歧视”已经完全消除了吗?乙肝群体真的已经完全去掉标签正常生活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正是《不止不休》的导演王晶想要通过电影来表达的:关注乙肝群体所受到的歧视,消除歧视。
尽管我国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禁止用人单位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的限制条件,仍然有很多人因为乙肝在求学、工作方面受到歧视和拒绝,需要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权。
“乙肝歧视”是由认知错误导致的恐惧造成的。那关于乙肝,通常都存在什么样的错误认知呢?
“少去外面吃饭,小心染上乙肝!”
“跟身边有这个病的人接触要注意”
这两句是在老一辈家长中口口相传的叮嘱。但是它们传递的信息都不准确。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只有母婴(分娩和围产期)、血液和性接触这三种,并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日常学习、工作等生活中的一般接触,例如:同一办公室工作、面对面谈话、同宿舍居住,一起吃饭,握手等直接的皮肤触碰,不会传染乙肝。
人们一直误传的“和乙肝患者一起吃饭会传染乙肝”,是在口腔黏膜破损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的。例如:存在口腔溃疡、牙龈出血等情况,又碰巧遇到餐具没有经过完全消毒,乙肝病毒就经由创口处侵入了人体。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非常小。
为了避免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最保险的做法就是接种乙肝疫苗,让自己处于保护中。
说到“乙肝歧视”,中国工程院院士、流行病学专家庄辉曾表示:
“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乙肝的传播途径,才能减少社会上对乙肝感染者的歧视。消除了乙肝歧视,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感染者才可以光明正大地进行疾病筛查、抗病毒治疗,这样才能更加健康。”
可见,消除乙肝歧视不仅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乙肝防控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乙型肝炎诊断率为22%,治疗率仅为17%,距离达成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关键指标还有很大距离。
为此,庄辉强调人群要“加强筛查,凡是18岁以上的人至少要筛查一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如果阳性,提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就会大大减少患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筛查之后,那些没有感染的,但目前体内抗体达不到保护水平、或抗体不足的人,应尽快全程接种或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成年人接种或加强接种乙肝疫苗,推荐优先选择60μg乙肝疫苗,最多2针,最快1月即可完成全程接种,比按传统0-1-6月程序接种3针低剂量乙肝疫苗,能够更快速获得保护。加强接种只需1针。
/ 02 /
乙肝不能根治
预防是最好的策略
▍防乙肝等于防肝癌
WHO立场文件中指出,对于乙肝的防控,预防重于治疗。因为乙肝病毒一旦感染上,很难被彻底清除,只能追求临床治愈。
尤其是对于国内民众来说,接种乙肝疫苗更是预防乙肝的上上策。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是乙型肝炎的中度流行地区,约有86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约占全球感染总数的1/3,每年发生肝癌的病例数占全球肝癌病例数50%。
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中国每年仍有超过120万例病毒性肝炎病例发生,其中近80%的病例为乙型肝炎。乙肝仍然是威胁国人健康的重要杀手!

乙型肝炎的发展还和肝癌的相关性极高,接种乙肝疫苗不仅是阻断乙肝病毒传播、消灭乙肝的最经济有效方式,更是有效预防肝癌的方法。

2022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在《癌症快报(Cancer Letters)》上发表了一项跨越37年的研究成果,证实乙肝疫苗对肝癌有很大的预防作用,并有效降低肝癌和肝病导致的死亡,接种乙肝疫苗可以被推荐为最有效的肝癌控制和预防方法。
/ 03 /
大学生群体
应尤其注意乙肝的预防
▍主动筛查乙肝,积极接种疫苗
很多人以为接种过疫苗后就高枕无忧了,其实,疫苗的保护效力并不是永久的,接种疫苗所获得的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即使出生时接种过乙肝疫苗,3~5年后也会有20%以上的儿童乙肝抗体消失。
因此,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群体,如果幼时或者初高中阶段接种过乙肝疫苗,需要进行乙肝筛查,检查抗体水平。
如果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或乙肝表面抗体阴性,则需要重新接种乙肝疫苗;
如果抗体滴度在10mIU/mL~100mIU/mL之间,则需要加强接种;
如果抗体滴度>100mIU/mL,无需再次接种乙肝疫苗。

——Lucy可能感染了乙肝病毒,并且自己不知道,并且你也可能如此。作为一种结果,你的生命可能会变短。
——不要等,去做检测!治疗可以拯救生命。
我国从1992年才开始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目前仍有庞大人群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体内不存在抗体。另一方面,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数目庞大,其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这也是我国乙肝诊断率、治疗率双低的一个直接原因。
筛查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每个人知晓自己是否感染,遏制病毒的传播。
那些感染后无症状的人,很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造成隐匿传播,导致更多人感染,这将进一步加剧乙肝防控工作的难度。
遏制乙肝,人人有责。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做到清楚知道“我有没有被病毒感染(过)”“我现在有没有抗体”。唯有进行乙肝筛查才能够清楚回答上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应尤其注意乙肝的预防。
一项针对中国大学新生现阶段乙型肝炎血清学五项指标检测结果的Meta分析研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8):849-854)显示,大学生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阳性率均低于全国水平,新生人群中近一半个体乙型肝炎五项指标全阴,说明不具备抗体,处于易感状态;此外,“大三阳”和“小三阳”检出率在大学新生群体中仍占一定比例,说明部分新生入学时已处于活动性乙型肝炎阶段,具有较强传染性。

大学生群体显然是高感染风险人群,更应积极主动进行乙肝筛查,及时补种、加强接种乙肝疫苗。我国大学生年龄通常都在16岁以上,可以接种上面提到的用于快速免疫的60μg乙肝疫苗。它的接种针次较少,特别是对低应答、无应答人群也有很好的效果。
通过筛查如发现“大三阳”或“小三阳”者,应遵照医嘱治疗或定期检查,遏制传播,从自身做起。
除了开展乙肝筛查、及时接种、加强乙肝疫苗,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群体还应注意防范那些生活中可能导致感染乙肝的高风险因素,做到:
不共用牙刷、洗澡刷、剃须刀和修眉刀;不去非正规场所文身、医美、扎耳洞、献血;采取安全性行为。
畅销书《免疫》的作者尤拉·比斯说:在免疫的事情上,身体的边界似乎永远无法那么清晰。
的确如此,“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一个人的选择就像扔到水塘的石子,总会荡起涟漪,引发连锁反应。
每一个选择主动筛查、积极接种疫苗的大学生,都是在为“消除乙肝歧视”做出行为示范。而你的选择,也可能拯救一个正在被病毒侵蚀的生命。
抗击乙肝,筛查先行,疫苗巩固。消除病毒性肝炎,不止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