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
2024年12月1日
12月1日,艾滋病防治日即将来临。这一特殊的日子由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设立,其初衷在于提升全球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大力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稳步开展。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HIV病毒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人体会经历几个阶段。一开始可能只是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比如发热、咽痛、盗汗、呕吐、腹泻、皮疹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免疫系统持续遭到破坏,人体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受到各种病菌的感染,引发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最终威胁生命健康。
二、常见关于艾滋病误区
(一)日常接触会传播艾滋病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很多同学可能会担心,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握手、拥抱、共用学习用品等日常行为会感染艾滋病。其实不然,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平时正常的社交接触,是完全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
(二)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
夏天蚊虫比较多的时候,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蚊虫叮咬了艾滋病患者再叮咬自己,会不会就被传染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蚊虫叮咬虽然会吸血,但它们并不会将一个人血液里的艾滋病病毒传播给另一个人,因为蚊虫体内的环境并不适合艾滋病病毒生存和繁殖,而且蚊虫叮咬后口腔内残留的血液中艾滋病病毒含量极低,不足以感染被叮咬的下一个人。
(三)感染了艾滋病就等于判了死刑
现在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的慢性疾病了。只要患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按时服用抗病毒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会危及生命的,所以大家不要对艾滋病患者抱有绝望的看法。
三、艾滋病知识科普
Q1
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
A
不能。
Q2
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
会。
Q3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
A
可能会。
Q4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
A
可能得。
Q5
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
A
可以。
Q6
只与一个性伴侣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
A
可以。
Q7
发生高危行为后(共用针具吸毒/不安全性行为等),应立即主动寻求艾滋病检测与咨询,72小时内服用预防药物可降低感染风险?
A
是的。
Q8
故意传播艾滋病是严重的刑事犯罪,应注意搜集、保留证据并主动寻求公安机关帮助?
A
是的。
四、科学预防
(一)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与行为
1.培养健康的性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逐渐成熟、对情感和性充满好奇的阶段,但一定要明白性是建立在真挚感情、双方自愿、平等、忠诚且负责任基础之上的行为。避免受外界不良影响,盲目追求所谓的“刺激”或随意发生性行为,从思想根源上筑牢健康防线。
2.正确使用安全套:
如果选择有性行为,那么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至关重要。安全套就像是一道“保护屏障”,它不仅可以有效阻隔艾滋病病毒,还能预防性传播的其他常见疾病,比如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等。在使用时,要注意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产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佩戴。
(二)避免血液传播风险
1.远离毒品: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艾滋病血液传播的高危途径之一。大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坚决抵制毒品的诱惑,积极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禁毒宣传活动,了解毒品的危害,从自身做起,守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为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2.规范医疗及美容行为:
在日常的医疗、生活场景中,也要留意避免血液传播风险。例如,需要打针、输液、拔牙、洗牙、纹身、穿耳洞、修脚等涉及侵入性的操作时,务必选择正规、有资质且卫生条件良好的医疗机构或美容场所。这些地方所使用的医疗器械应该是经过严格消毒或者一次性的,这样才能确保不会因为器械不卫生而感染艾滋病病毒。千万不要为了图便宜、方便,去一些没有正规资质、消毒措施不完善的小诊所或街边小店进行相关操作。
(三)增强自我健康管理与知识普及意识
1.定期检测:
如果曾经有过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比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不要害怕,也不要逃避,应及时到正规的疾控中心或医院进行艾滋病检测。目前有多种检测方式,如血液检测、唾液检测等,很多地方还提供免费的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这样可以尽早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算不幸感染了,及时干预也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同时,把定期检测当作一种健康习惯,即使没有高危行为,偶尔进行检测也能给自己吃下一颗“定心丸”。
2.学习并传播艾滋病知识: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要主动学习艾滋病相关的科学知识,了解其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方法以及对患者的正确态度等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家人传播这些知识,比如在宿舍、班级组织一些小型的健康知识分享会,或者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分享科普文章等,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艾滋病,共同营造一个对艾滋病理性看待、积极预防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谨慎社交,关注公共卫生
1.避免危险社交行为:
在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时,尤其是在酒吧、夜店等相对复杂的场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到血液的个人卫生用品,因为这些物品如果被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使用后沾染了血液,再被他人使用,就有感染的风险。另外,也要警惕一些陌生人的过度亲昵行为,保护好自己,防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到艾滋病病毒。
2.关注公共卫生环境:
在学校宿舍、公共浴室等集体生活环境中,注意保持环境卫生,督促大家共同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比如对于公共马桶圈、浴室喷头等经常接触的设施,可以定期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虽然艾滋病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比较脆弱,一般的清洁措施就可以使其失去活性,但保持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多种传染病,间接保障自身健康。
总之,大学生科学预防艾滋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将这些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让自己在美好的大学时光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远离“艾”,拥抱爱,
愿每一个你
都拥有一段无悔的青春!
(以上为转载分享)